今年的“雙十一”,許多人沉醉在瘋狂的購物時,部分大宗商品、化工原料上演了一出大屠殺,滿屏皆紅。
作為標志性暴漲大宗品種的滬銅,由漲停到一度跌逾3%;典型原料產品之一,TDI也在呼嘯飆升后開始回歸理性。
化工品不可能永無止境的漲下去,市場何時迎來拐點?大宗商品暴跌,這是否是市場放出的 個信號?
今年化工原料罕見上漲,下游企業一片哀嚎
每年的 *后兩月是傳統旺季,下游企業本以為可以賺點小錢好好過年,誰知煤炭、鐵礦石及化工原料一路瘋漲,各種輔料也比拼著漲價,再加上運輸成本上漲,人工工資也漲, *后竟然連微信支付寶也要收手續費了,深感壓力山大……眼看出口和內需毫無起色,品牌商還在為價格戰拼命擠壓供貨商,這可真是一夜白頭的節奏呀!
化工品為什么會持續性上漲呢?
從宏觀層面來看,與資金流動有關
2012年之后,央行為了刺激經濟增加了貨幣流動性,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資金不愿意進入實體,開始在不同資產之間流動。
2014年股市在資金的推動下大漲,但是2015年股市暴跌之后,資金迅速逃離股市,而之后人民幣相較美元的貶值,迫使商品對內進一步升值,這兩者共同促成了大宗商品的由熊轉牛。雖然之后資金一度流入房地產市場,但是在房地產限購措施的抑制下,資金開始流出,回流到大宗商品市場,造就了國慶之后商品的瘋漲。
從細分行業來看,供需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上漲的化工品中,有些漲幅很大,但其實有些漲幅很小,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則是每種商品各自供需基本面的不同。
以PVC為例,截止到今年11月11日為止,它的價格較去年年末上漲了61.4%,成為化工品表現 *為強勢的品種之一。其 *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政策導致的供需關系改變:因電石法生產PVC的污染較大,去年年底政府出臺政策,淘汰污染較為嚴重的PVC生產裝置。中小型PVC生產企業由于工藝落后,沒有相關環保配套設施,紛紛停產,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產能削減。直接導致嚴重的供大于求轉換為供小于求, *終導致了PVC價格的大漲。
再例如甲醇,11月11日價格較去年年末上漲了42.5%。從下游需求來說,煤制烯烴/MTO的興起導致其需求端是化工品里面表現 *好的。截止九月底,國內甲醇制烯烴裝置共有27套,設計產能大致在900萬噸左右,潛在的年消耗甲醇量達到2700萬噸左右。另外,由于上游煤炭的價格持續走高,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的調漲,甲醇的成本支撐作用更加強勁。
價格上漲使得去庫存局面轉為補庫存
庫存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在價格不斷上漲、商品可能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才會選擇補庫存,因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然而就短期而言,企業的補庫存能力受制于生產能力,只有產能上升才能帶來庫存的持續增加。因此,行業的價格和收入增速可以判斷企業補庫存的動力;行業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的增速可以判斷企業現在及未來的產能投放,進而判斷企業補庫存的能力。補庫存的動力和能力同時具備,整個市場才會徹底轉入補庫存階段。
通過綜合分析,我們得出結論:
煤炭開采業去庫存可能即將結束,而石油開采業仍將持續去庫存;
煤炭化工、石油化工業可能已經在補庫存;
化學原料與制品業、化纖行業的去庫存可能即將結束。
市場已出現拐點,回歸理性?
一些大宗商品和化工原料在雙十一午夜出現了大降價,11日晚間九點開盤時,依然是瘋長走勢,但半小時后,作為標志性品種的滬銅,由漲停到一度跌逾3%。TDI也是在狂風暴雨后開始沖高回落,讓一些生產企業緩了一口氣。
資金就像興奮劑一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推動某個資產大幅上漲,但是一旦資金撤離,該資產就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參照2014-2015年的股市)。市場重回供需關系。
*典型的莫過于TDI,在庫存漸漸補起的大環境下,TDI已默默回歸理性趨間。華東市場價格回落至31000元/噸,華南市場價格回落至28000元/噸,華北市場價格回落至30500元/噸。
目前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下游企業本身就生存困難,如果無止境地縱容原材料如此上漲,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經濟惡化。并且從 政策層面上來看,去產能、去庫存仍然是目前行業調整的大方向,雖然小部分行業可以通過行政措施強制去產能(例如PVC),但絕大多數品種還是要通過價格處于低位的方式將落后產能淘汰。因此在化工品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化工品也是難以持續上漲的。